俄羅斯之旅 (2):莫斯科之風土民情觀察、國際青少年會議記趣

0 333
發表日期: 上次更新:

WHAT’S SPECIAL

2002年因為參加國際會議讓我有機會遊覽莫斯科這個城市,本文將會分享一個第一次出國的高中生,對 (2002 年的) 俄羅斯風土民情的觀察。

前言

對俄羅斯一直有份微微特殊的情感,因為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也是我第一個去過的歐洲城市。莫斯科通常不是台灣人第一次去歐洲會去的地方,而我會去那裡是因為高中的時候去參加一個由 iEARN 舉辦的國際青少年會議,在莫斯科待了兩個禮拜,大約有1/3時間在遊覽這座城市,另外的時間則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交流,對我來說是一份很特殊的經歷,而且那時候認識的外國朋友,回國後都還有實體通信好幾年,有 Facebook 後也有繼續在 FB 上保持聯繫。現在要認識外國朋友比當年容易多了,但總覺得通訊變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反而來得快去得也快,有時真的蠻懷念以前那種透過實體信與 E-mail 維繫的簡單友情。

當然第一次出國什麼都不懂,蠢事特別多,現在的莫斯科比起 2002 年也變了很多 (2018年我有舊地重遊),基於時效性就不把當年的旅行日記原封不動貼過來了,本文將會分享一個第一次出國的高中生,對 (2002 年的) 俄羅斯風土民情的觀察。


俄羅斯食物

旅行團通常會排一餐俄國菜一餐中式,但不知道為什麼整趟旅程吃到的餐廳都差強人意,尤其是中菜的部分,2018年我去俄羅斯自助時,靠著 google map 找餐廳,吃了一輪下來覺得俄羅斯明明各類料理都還不錯啊,當年揪竟是都吃了啥,而且俄羅斯因為地緣關係,西方、東方、中亞、中東的料理都吃得到,料理手法也比某些歐洲國家做出來更合我們亞洲人胃口,重點是上餐廳價錢比西歐便宜多了。

俄國菜正餐開始前都會先上黑麵包 (Borodinsky bread) 與生菜,我不太喜歡那味道,但是紅菜湯 (羅宋湯、Borscht) 我就覺得蠻特別的,加了甜菜根,整晚看起來紅通通,配上酸奶 (Smetana) 與牛肉吃起來真的很療癒。

參觀克里姆林宮那天導遊帶我們去的餐廳前身是建造於17世紀的貴族別墅,那天的菜色依然有羅宋湯,味道嚐起來不錯,但是主菜居然有米飯,不得不說我在莫斯科吃過的米飯,除了中國餐廳外都很難吃。

俄羅斯特色的飲料 Квас 我也喝了一次,但我也覺得喜歡不來,有點像黑麥汁,或是黑麵包加酒精的感覺。

Borscht
羅宋湯

氣候

氣候方面,我們去的時候是七月份,是全年最熱的時候,是穿短袖短褲的天氣,有時候氣溫會超過30度,太陽也挺曬的,不過氣候乾燥,偶爾會有涼風吹來,所以還算舒爽。


地景 / 人文 / 物價

莫斯科只要稍遠離市中心,隨處都可以見到曠野與樺樹林,那時候莫斯科也還沒有那麼多現代的商業大樓。

剛到俄羅斯時,其實沒有什麼好感,感覺這邊好像沒啥人情味 (後來改觀了不少),也覺得莫斯科與我想像中的歐洲大國首都有落差,繁華程度遠不及台北,但之後便覺得街道愈看愈美,道路超級寬敞,城市中的綠地也很多,這時也才終於明白莫斯科美麗的市容需要細細體會。同時也感覺得出來台灣的物質條件蠻好的,俄羅斯才剛經濟轉型不久,人民生活水準真的比不上先進西方國家,首都的物質條件也只能算普通。但是物質條件是表面的東西,莫斯科是個能讓每一個旅者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的城市,而這也正是台灣比較欠缺的。

物價方面,當時盧布 vs 台幣匯率大約是 1 : 1.06,除了飯店外都還蠻便宜的,比西歐便宜很多,和台灣差不多,甚至有時候更便宜 (2002年的感覺,2018年再去還是覺得蠻便宜的),不過公廁要付費。


國際青少年會議

說什麼出國增廣見聞感覺太俗氣了,不過第一次真真實實地與外國人交流,確實有衝擊也有收穫,在那個懵懵懂懂的年紀,是人生中一份珍貴的體驗,也是至今難忘的一段經歷,後來出國多了,隨手都能用手機紀錄,反而記不得旅途中發生的事,這段旅程中的點點滴滴,卻都記得很清楚。

Conference 開幕式的前一天,主辦單位舉辦了一個 Welcome Party,以俄國傳統民謠迎接大家,我們一下子遇到好多國家的學生,斯里蘭卡、白俄羅斯 (正妹很多!)、埃及 (都超級熱情陽光)、亞塞拜然,還有一個接下來文章會一直出現的俄國人 Alexey,是一個留著微長髮,金髮碧眼,但是很省話的莫斯科少年。

我們與 Alexey (Алексе́й)
iEARN conference 2002, Moscow
白俄羅斯的女同學都好可愛。照片來源:Ca3rine

開幕式幾百人聚集在大型演講廳內,台上會唱名所有有派代表參加的國家,喊到 Taiwan 的時候,心裡真的不免有些激動,就像奧運開幕式進場那樣 (誤),我們的帶隊老師還帶著我們上台對全場說話,第一次面對這種大場面說英文,真的超緊張。

開幕式,別人相機拍到我偷偷注意但苦無機會認識的帥氣俄國 BOY

開幕式結束後,所有人到 Hotel Cosmos 外拍大合照,大家都很自然地與旁邊的外國人聊天、認識彼此 (為什麼以前都不社恐?),當天下午聽演講時,我坐在 Alexey 旁邊,除了偶爾請他幫忙翻譯台上說的俄文,其他時候跟他實在聊不起來,後來我想到不然來聊足球好了,聊足球他比較有回應了,足球在歐洲果然是個適合尬聊的話題。

各國代表在飯店大門口拍團體照,我同學與俄國女孩 Olga、Irina 相談甚歡
各國代表在飯店大門口拍團體照,我同學與俄國女孩 Olga、Irina 相談甚歡

由於大部分的師生都住在另一間旅館 Biznes-Turist,所以要參加大會中以學生為主的青少年峰會 (Youth Summit) 的一些團體活動,我們都要過去與剩下的學生會合。第二天晚上我們與 Alexey、亞塞拜然的女孩們一起前往,因為步行有一點距離所以我們選擇搭公車過去,結果大家居然都沒付錢,公車上買票要跟司機買,或是在路邊的售票亭買,上車不須驗票,跟我們同行的俄國人 Alexey 自己也沒付錢,也沒跟我們說要付錢、該怎麼付錢,下車後我們問他欸欸這樣真的可以嗎?他還笑著說 “沒關係啦”,所以那幾天過去 Biznes-Turist 搭了好幾趟霸王車 (入境隨俗???)

Youth Summit 的領導人主要是兩位美國同學 Wileyda & Leinz (明明大家年紀差不多,覺得他們能當領導人好強),他們帶著大家玩許多團康遊戲,也有向各國青少年徵求才藝表演,我們幾個台灣人上去唱了卜學亮的 “子曰”,外國同學好奇來問,我們還跟人家說 “This is Taiwanese RAP” 😂 還有白俄羅斯的同學來找我們幫他們取中文名字,但因時間關係,只來得及寫在紙上,沒空多加解釋,當時一直覺得如果住同一間旅館就可以多多認識白俄羅斯可愛的同學還有其他國家的學生們了,雖然我們住的飯店比較高級,但是當時只想著少了好多交朋友的機會好可惜。

Alexey 同學雖然沉默寡言,但不知為何大家都很愛找他講話,我們都把他當免費嚮導兼翻譯,買東西就找他幫忙跟老闆溝通,我總覺得會不會是他對自己的英文沒那麼有自信所以話少,因為亞塞拜然的女生們都會說俄語,跟他就比較有話聊 (當時還因此默默生悶氣 😂)

第三天早上在 Biznes-Turist 也是進行了一連串團康活動,除了兩位美國 Leader 主持,澳洲幫也上來教大家跳團康舞,有一輪 Alexey 被推上台,但他沒有舞伴,主持人就說 “How about somebody from Taiwan?”,結果我同學們全轉過來看我把我拱出去,雖然我是很想跟 Alexey 混熟,但當下只覺得尷尬指數爆棚啊啊啊 😱

俄國同學則是為大家介紹了一首應該是家喻戶曉的蘇聯時期的兒歌 Антошка (Antoshka)
歌詞及翻譯:https://www.lyrtran.com/Antoshka-Antoshka-id-27502

蘇聯時期的兒歌 Антошка (Antoshka)
Youth Summit 之與各國同學相見歡
Youth Summit 之與各國同學相見歡

俄羅斯夏令營

會議第五天是有我們台灣的 workshop,雖然主講是我們的帶隊老師,但老師要求我們六個學生都要到齊,結果 Youth Summit 的 Leader Wileyda 居然來幫我們說服老師,讓老師放了三個人跟 Youth Summit 團去拜訪一個俄羅斯當地的夏令營 (應該是慈善機構為在地孩童舉辦的,部分是身心障礙的孩童,其他應該是在地志工吧)。和我們一起去的有澳洲、美國、斯洛伐克、日本學生,還有來自俄羅斯 Perm 的 Artyom/Артём (年紀比我們小三歲,是個可愛的俄羅斯國中生)。

參訪夏令營出發前,美國的 Leinz 在玩我們送他的陶笛,它旁邊是斯洛伐克的 Peter。照片拍攝:Ca3rine

夏令營的場地離莫斯科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感覺很郊區,除了森林、小房屋、一些兒童的遊樂設施外,什麼都沒有。我跟另外兩個台灣同學被拆到不同的組,跟我同組的只有美國與澳洲學生,第一次在國外突然身邊沒有台灣人了,真的有點徬徨。我們與夏令營的大小朋友們互相自我介紹、玩遊戲、共進午餐、戶外運動,歐洲小孩踢起足球真的個個都有模有樣,我們這邊踢得最好的 Artyom,他平常就是足球隊的。運動之後的活動是大家合力完成一幅大畫,有不少人把代表自己國家的東西與國旗畫上去 (看到美國人在那裡很辛苦地畫國旗上的星星 😂),我用書法寫了 “四海一家”,那是我當時的感受,果然寫中文就自然會外國人來詢問。

俄羅斯夏令營
我們這邊的男生跟夏令營的男生踢足球
眾人合力完成一幅大畫
眾人合力完成一幅大畫

俄羅斯夏令營的人員為我們帶來傳統舞蹈表演,雖然表演不完美,但他們臉上的自信與笑容,搏得了大家響亮的掌聲,之後全場所有人一起跳起舞來,氣氛熱鬧而溫馨,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完全沒有距離感,會來找你跳舞、說話、合照,大家拍照留念,互相留下名字與聯絡方式,我拿到了好幾張俄國小朋友的 “手工名片” (他們用彩色筆書寫地址和名字的紙條,上面都是寫俄文),走去搭遊覽車的途中,還有一位俄國小女生主動跑來牽我的手,我們彼此語言不通,溝通只能靠一旁的俄國老師翻譯,當時真的很想跟他們說話但是又無法,恨自己不會說俄語,最後在夏令營方熱情 & 依依不捨的揮手歡送中離開了營地,結束這趟難忘的參訪。

上面提到,我剛到俄羅斯時,感覺人們好像都冷冷的,但是實際與當地人互動過後,所感受到的溫暖,讓我完全改變了想法。

俄羅斯傳統舞蹈
傳統舞蹈演出
跟夏令營的小朋友合照,最前面的小男孩超可愛
跟夏令營的小朋友合照,最前面的小男孩超可愛
夏令營志工熱情地與我們道別
夏令營志工熱情地與我們道別,太溫暖了

回到飯店,同學一見我就跟我說 Alexey 有來聽我們台灣的 Workshop,我心想:他竟然有興趣啊?是我我可能都會在下面打瞌睡 (這段不能被老師看到),還好我沒有出席,不然看到他在台下我可能會語無倫次 (就算他不在也會吧)

當晚在 Biznes-Turist 的聚會不像前幾晚輕鬆了,因為要為兩天後閉幕式上的成果發表做準備,美國 Leader 開始嚴肅督促大家,結果我同學那天突然重感冒,大家人都很好,美國老師讓出床位給我同學過夜,美國 Leader 借換洗衣物給她。

閉幕式成發定案我們要跟美國 Leader Leinz 合作唱 RAP (我們唱 “子曰”,加上他的 Beatbox 節拍),Youth Summit 的成果發表模式就是把大家前幾天展示過的東西拚湊起來,做出一種文化大融合的概念,Leinz 超強的,雖然不懂中文,卻能把節拍完美融入我們的歌詞裡。

第六天早上去聽美國同學主講的 Workshop,平常和我們輕鬆閒聊的同學,台上演說功力四平八穩,真的令人超佩服 (反觀自己是逃避演講的小弱弱),Workshop 結束後,我巧遇了好久不見的 Alexey,於是跟他一起去聽了談校園霸凌的 workshop,我也順便跟他聊了相關的主題,他說他們的校園裏也是存在一些種族宗教衝突,然後我和他一起去吃午餐,告訴了他昨天我們去夏令營有踢球,他聽了以後回應 “你如果之前跟我說,我就會去了”。

Gala Party

Gala Party 是這個 conference 的重頭戲,算是一個社交晚宴派對,Alexey 跟我們坐同一桌,但跟他尬聊實在太難了,飯桌上氣氛略尷尬,Party 上有很多國家上台唱歌,埃及代表一唱就能炒熱氣氛,我們和中國的師生則是上台唱了橄欖樹與康定情歌,中國老師、同學都超能唱,還有一個同學拉二胡超厲害,省級比賽有得名的那種。(後來他們三個學生分別進了北大、北京清華、四川大學,都是學霸來著)。Gala Party 跳舞跳到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放到慢歌時 (我記得是小甜甜布蘭妮的 Sometimes),斯洛伐克的 Peter 來邀舞,突如其來的一波浪漫氛圍、四目相接與十分近的物理距離,讓我手足無措,後來他還來我座位上找我聊天,他跟 Alexey 不一樣,他超外向又能言善道,我們天南地北地亂聊,他拿著地圖比畫國家,說想買紅色法拉利,邀我去斯洛伐克,說要開車載我遊歐洲 & 開車去西班牙 (為什麼歪國高中男生這麼懂撩?),這位獅子男孩就像七月的太陽一般炙熱,不過美好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

有埃及、俄國、美國、台灣的一張合照
有埃及、俄國、美國、台灣的一張合照
Irina, Artyom and Melissa
跟我們走得比較近的幾個同學 — 俄國的 Irina、Artyom以及美國的 Melissa,他們三個年紀比較小,當時是國中生
斯洛伐克陽光boy Peter
很有氣質的斯洛伐克女孩Martina,後來到亞洲工作了,照片來源:Ca3rine
熱情陽光的埃及人
熱情陽光的埃及人

閉幕式

閉幕式上我們這群 Youth Summit 的學生要成果發表,為大家帶來一些表演 ―― 澳洲同學教的團康舞結合了俄國民謠 Антошка ;”Human Machine” 默劇,覺得有點政治不正確的一個橋段是烤麵包機,把白吐司 (白人澳洲妹) 放進機器,烤好後變焦吐司 (斯里蘭卡男);大家要記住其他同學的名字,上台時要介紹下一個即將上台的同學;中國學生二胡演奏;亞塞拜然民謠演唱;亞美尼亞傳統舞蹈;台灣與美國的 Leinz 合唱 RAP (我們唱子曰,他融合進 Beatbox)。最後所有的青少年一起大合唱主題曲、發表感言,日本老師 Yoko 歡迎大家下一屆到日本名古屋,然後在埃及代表們的歌聲中結束了閉幕式。

iEARN conference 2002, Moscow
我們與美國人 Leinz 合唱 RAP
亞美尼亞傳統舞蹈
埃及代表在台上唱歌,我們在台下手牽手

Peter 在前一晚的晚宴上送了我一本斯洛伐克的簡介 (大家去參加 conference 都會帶一些可以國民外交的東西),所以我回送他一個有龍的圖案的壓克力鑰匙圈,他很開心,一直慫恿我要參加下一屆日本見,我們一起去吃午餐,跟他同桌都不用想話題真輕鬆,不過他也是有點語不驚人死不休,我一句無心的話 “I think I’m shy too”,他聽了以後居然問我 “Who’s the man in your heart?” (???) 還說:”愛一個人就要勇敢的說出來” (???),我們還交換看了護照.,他護照上的照片是個可愛小男孩!最後要道別時,他好像是要跟我貼面禮,但我當時根本不了解歐洲人這種文化,然後就親了他臉頰,後來一直有點懊惱這樣會不會很奇怪,多年過後才覺得,親了就親了,不要想太多,說不定對方很得意 XDDD 說不定他因此特別記住我 XDDD 現在回想起來就覺得對方很大方,而我那時候太閉俗了。

當時也沒想到那頓午餐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他後來定居德國,長大出社會後我去歐洲很多次,其實應該有機會再見面的,但一直都沒有,心中總覺得那時候跟很多人都沒有好好告別。他似乎是唯一一個 conference 之後有跟我實體信往來的朋友,我們通信了幾年,互寄過一些小物,我送過他周杰倫的專輯,他送過我陶土娃娃 (收到時都碎了)。我還記得他第一次寄實體信給我時是寄一本他家鄉斯洛伐克第二大城 Košice 的介紹,他還在書上加註許多筆記,然後在最後一頁寫了 “Good night, I’m thinking of you” (高中少女收到這個真的會心花開),現在覺得當年的經歷又甜又蠢啊啊啊啊,但也真的很懷念互寄實體信/禮物這種復古浪漫。

離開莫斯科那天早上,遇到埃及同學們,超熱情的他們又送了我們一大堆紀念品,中午時分有一些人從另一間旅館過來用餐,看到了美國女孩 Mellissa,大家依依不捨擁抱,我們還遇到 Artyom 的媽媽 (他媽媽是英文老師,也有來參加會議),她說她兒子和大家依依不捨,後來沒能跟他們母子保持聯繫真的好遺憾。去機場的路上,心情超落寞,覺得才剛認識很多朋友,卻馬上分開了,真的好難受,而且已經喜歡上美麗的莫斯科了,不想離開,回到台灣後只覺得天氣好潮濕、市容好醜,還有無盡的旅行後沮喪症候群。

閉幕式後,大家依依不捨在飯店外合照道別
閉幕式後,大家依依不捨在飯店外合照道別

Hi, I'm Tracy!

座標中台灣,喜歡透過文字與影像紀錄生活,熱愛歐美獨立音樂,沉迷於許多異國城市的音樂場景;自助旅行足跡遍布30個國家,有幸能前往海外朝聖足球、網球運動賽事;對學習外語有濃厚興趣,西班牙文 B2、義大利文 A1 學習中。網站不定期與讀者分享國內外旅遊、音樂、電影、戲劇、語言學習、購物開箱等內容。

Email: [email protected]

更多關於我 | 合作邀約請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