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院重新上映了2003年的德語電影《再見列寧》的數位修復版。我第一次看這部片是2007年的時候,那時候剛修過德文不久,2016年去柏林旅遊後,又看了一次,不得不說,去過柏林後,看到片中各種柏林象徵性地標都特別有感覺,但我一直還沒在大螢幕上看過,於是決定去三刷。這部電影真的每隔幾年看感覺都不一樣,每次看都有發現新的細節,年輕的 Daniel Brühl 真香,演技很自然,讀旁白的聲音也好好聽,電影調色復古得好美,看著看著又想念柏林了。
2016 年去柏林拍的照片
故事時空背景是柏林牆倒塌之際的東柏林。1989 年 10 月,Alexander Kerner (Daniel Brühl 飾) 因參加反政府抗議活動而被捕,正巧被身為忠誠的共產黨員的母親 Christiane Kerner (Katrin Saß 飾) 撞見,母親當場心髒病發,送醫後昏迷不醒。當母親處於昏迷狀態時,外頭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西方資本主義企業紛紛進駐東德,東德馬克 (Mark der DDR) 的貨幣與產品也隨即消失。
8 個月後母親甦醒了,但對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醫生建議她的心臟不能再承受刺激,否則可能會死。Christiane 是一個忠誠且懷抱理想主義的共產主義者,Alex 害怕母親無法接受外面的新世界,於是為她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他費盡心力尋找只存在於東德時代的舊物品,有時甚至得去偽造它們。
母親臥房窗外的一切瞬息萬變,而窗內卻是一個理想的虛構世界,一個大謊言,必須用更多的謊言來圓。事實上是資本主義取代了共產主義,但 Alex 告訴母親,西德人民來到東德是因為受不了資本主義的剝削,紛紛逃來這裡,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最終,媽媽還是知道了真相,但她並沒有戳破兒子的善意謊言,她明白兒子為了她做的一切。本片給人最大的啟示是 — 生活在任何國家、任何制度下都是次要的,親情才是永恆的。
《再見列寧》是一部非常溫暖細膩的電影,無論是視覺風格、Yann Tiersen 操刀的配樂、演繹手法、故事情節或台詞,皆引人入勝,導演擅於運用象徵手法,例如:片頭與片尾的火箭升空、從媽媽眼前飄過向她招手的列寧雕像,是我認為拍得最唯美的部分,電影中也有穿插一些真實歷史片段,全片節奏流暢,有很多令人莞爾一笑的環節,至今都是我最喜歡的德語電影,也是那種會在心中餘盪很久的文藝片。
觀看這部片之前,原以為會是沈重悲傷的時代劇,事實上它是一部笑中帶淚、描繪動人親情的電影,不管熟不熟悉歷史都很容易看懂,編劇能想出這樣有趣的故事安排與精妙的台詞真的很厲害。
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整個社會的物質與文化產生了劇烈變遷,有些人迅速融入了新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卻難以適應大環境變遷帶來的衝擊。舊時代的貨幣和產品快速消失,超市一夕之間與資本主義的社會接軌,主角為了母親,千辛萬苦才蒐集到那些屬於東德的物品,拿著媽媽的存款要去換新鈔,卻慢了一步,東德馬克直接變廢紙,乾脆颯爽地怒灑在空中。可口可樂、IKEA、各種西方企業進駐東德,窗外一切都在迅速改變,窗內是一個虛構的理想世界,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讓人會心一笑的場面也不少,例如:把廢棄陳舊的家具重新搬回媽媽房間、製作冒牌斯博特醃瓜、去攤販搜刮共產時代的物品、請小朋友演唱共產時代的歌曲幫母親慶生、Alex 與熱衷拍片的朋友 Denis製作充滿喜感牽強瞎掰的假東德新聞、一段又一段令人噴飯的謊話。
母親到了臨終前,才終於告訴孩子當年她也不是沒有想過要跟他們的父親去西德,只是因為自己的擔憂與害怕,最後沒有離開,還騙了孩子說父親是跟人外遇跑了,孩子從此當作沒有這個爸爸,甚至很不諒解爸爸,直到媽媽臨走前,Alex 為了完成媽媽想見爸爸最後一面的心願,去西柏林找了根本已經不認得自己的爸爸,妹妹讀著爸爸當年寄來的信痛哭,在醫院走廊看到爸爸力馬掉頭,這段也是情感張力十足的環節。Alex 真的是世間難得的貼心兒子,又是陪病又是為媽媽打造一個專屬於她的東德,使命必達的完成她所有心願。
身為足球迷,片中1990世界盃的片段自然令人很有共鳴,歷史資料記載,1990 冠軍是 “西德”,當時的教練 Franz Beckenbauer 與球員 Rudi Völler, Lothar Matthäus, Jürgen Klinsmann 等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足壇重量級人物。
昨天才在新聞上看飾演俄羅斯小護士 Lara 的俄羅斯女演員 Chulpan Khamatova 因為批評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結果現在只能離開俄國躲避政治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