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烏語或俄語 (會想學但感覺超難XD),只是高中的時候有接觸過西里爾字母,這篇文章大部分是參考Wiki整理出來的,有錯誤請幫忙指正或補充!
小時候我印象中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英文是 Kiev,但近年來看足球或是西方媒體,它們都是寫 Kyiv,好奇之下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 Kiev 是俄語 Киев,而 Kyiv 才是烏語 Київ 的直翻。
1995年後 Kyiv 才成為烏國官方對外正式使用的英譯,從那時候開始推廣正名運動,2018年烏克蘭外交部還發起了 #KyivNotKiev 線上正名運動,但一直到這兩三年,Kyiv 才被全世界普遍認證使用,航空界也是到近年才改用 Kyiv。
#KyivNotKiev 是 Correct UA 烏克蘭去俄國化/去俄語化的其中一環,節錄一段烏克蘭外交部的官方聲明
Under the Russian empire and later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 Russification was actively used as a tool to extinguish each constituent country’s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light of Russia’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Ukraine, including its illegal occupation of Crimea, we are once again experiencing Russification as a tactic that attempts to destabilize and delegitimize our country. You will appreciate, we hope, how the use of Soviet-era placenames – rooted in the Russian language – is especially painful and unacceptable to the people of Ukraine.
在俄羅斯帝國和後來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統治下,俄羅斯化被積極用作消滅國家民族認同、文化和語言的工具。 鑑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包括其對克里米亞的非法佔領,我們再次經歷了俄羅斯化,這是一種試圖破壞我國穩定和使我國不合法化的策略。 我們希望你會明白,使用植根於俄語的蘇聯時代舊地名是如何讓烏克蘭人民感到特別痛苦與無法接受。
以下地名是幾個去俄語化的例子,地名對應的英文轉寫以烏克蘭語地名代替了蘇聯舊地名:(「Odessa」改為了「Odesa」)、哈爾科夫(「Kharkov」改為了「Kharkiv」)、利沃夫(「Lvov」改為了「Lviv」)、尼古拉耶夫(「Nikolaev」改為了「Mykolaiv」)、羅夫諾(「Rovno」改為了「Rivne」)….等,觀察近日的台灣媒體報導,英文名稱用的是去俄語化後的,但中文譯名就新舊都有,例如 “札波羅結”,烏克蘭語是 Запоріжжя (Zaporizhzhya),俄語是 Запоро́жье (Zaporozh’ye),中文譯名比較像是直接從俄語地名音譯過來。

其實烏克蘭語與俄語的相似度也沒有想像中高,斯拉夫語系中,與烏克蘭語最接近的是白俄羅斯語,再來是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再來才是俄語。[1][2] 烏克蘭語中有一個字母 Ґ 非常獨特 (發音是 /ɡ/,在拉丁字母系統中一般用 g 轉寫),然而蘇聯統治期間,這個字母是被禁止使用的,到了1990年代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人才恢復使用它,由於被禁止的時間太久,一部分烏克蘭人至今不知道如何這個字母發音。烏克蘭自獨立後開始去推行一些去俄語化的改革,但他們國內一樣會有人認為那是民粹操作,隨著烏俄戰事的爆發,詞彙正名這塊又再度獲得高度重視,烏克蘭人也會用烏語識別敵我,這讓我想到隨著訊息傳遞的快速與無遠弗界,不少台灣人漸漸習慣去使用盛行於簡體中文世界的相應詞彙,甚至用久了就忘記原本台灣的中文裡是有詞彙可以用的,雖說語言本來就有流動性,但是也希望自己的語言與文化不要被更強勢的文化給消滅了。
另一件有趣 (諷刺?) 的事情,澤倫斯基的名字 Володи́мир (Volodymyr) 跟普丁、列寧的名字 Vladimir (Влади́мир) 事實上是同一個根源衍生的變體。
